别信,别点,别转!育儿补贴的实施方案才刚发布,新型骗局就已经出现。
8月4日,云南昭阳警方接群众反映:通过社交平台接到领取补贴通知,要求限时办理,通知内含有“网址链接”,登录后发现异常。原本,按照骗子的设计,接下来应该就能骗出身份证信息和银行卡验证码,好在报案者多留了一个心眼,没有按照剧本走。按照工作计划,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。钱都还没开始发呢,骗子就匆忙“下场”,是不是太“着急”了点?
不错,骗子是着急,但他们也深谙人性,知道有些家长也着急。有的冒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、短信等方式联系家长,声称可以提前发放育儿补贴,有的宣称“过期视为放弃”,制造紧张氛围。光是听到“提前”这类词,多数人应该就能判断真假了,奈何总有人疏于防范,轻信花言巧语,结果补贴没领到,自己的钱还搭了进去。
事实上,骗局“蹭政策热点”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。去年9月,商务部就发出过警示,有不法分子伪造发布“红头文件”,并冒用官方名义组织“以旧换新—共筑中国梦”直播宣讲等活动,收取公证费用。这哪里是什么“以旧换新”,分明就是骗术“新瓶装旧酒”。最近出现的“国补代买”骗局,也是以优惠为饵,诱导用户私下转账,曾经有人为省1000元被骗近9000元。
更不必说,时不时出现在新闻标题里的“民族资产解冻”,其实是40年前的老骗术。无论话术怎么变,打的还是“国家牌”:利用爱国热情,假借国家政策,虚构“国家项目”。如此侵犯群众利益、损害政府形象,影响不可谓不恶劣。
为何总是瞄准政策做文章?站在骗子的角度,如果要利用人的贪便宜心理,又能让对方放松警惕,各种惠民项目和补贴就是现成的“理想素材”。毕竟,政府的公信力摆在那,再精心包装一下,做戏做全套,专打信息差,迷惑性很强。但可别忘了,法律法规也摆在那,妄想“以小博大”,“碰瓷”碰到钢板,必须付出对等代价。
反诈是个老话题,却也必须一直提。从“硬手段”来看,事实证明,许多电信诈骗案都是团伙作案,组织化、“产业化”色彩浓厚,监管部门要顺藤摸瓜、一网打尽。从“软手段”来看,越是能做好政策宣传和阐释,打通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梗阻,就越能压缩诈骗的生存空间。要识别这些套路,说复杂也复杂,说简单也简单——正如相关部门提醒,一定要认准官方渠道,凡是要求先扫码交钱的,肯定是骗子。(钟颐)
广东配资炒股,股票炒股配资开户,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